跳至主要內容

特首與山東省省長會面

羅致光網誌談入息補貼制度

前言   有一句較為古老的英文詞語Birmingham screwdriver,意指用單一工具作所有用途。較近的1960年代,有Kaplan’s law of the instrument,即是若你給一個小男孩一個鎚,他就會覺得所有東西都需要被鎚;或是Maslow’s hammer,即是若你有一件工具是鎚,你就會傾向將所有事情都當作是釘。在社會政策的討論中,經常出現類似的現象。   香港法定最低工資制度的主要政策目標,是為低薪工人提供法定的工資保障。不過,有意見認為法定最低工資的水平應定為生活工資,即一個人賺錢,可以養活一家人;若一家三口、四口,法定最低工資都應可以讓一家人過基本生活。   香港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的政策目標,是為那些在經濟上無法自給的家庭提供入息補助,以應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不過,有意見認為若一個家庭有成員失業,不論這個家庭是富或貧,都應該透過綜援給予這位成員失業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的政策目標,是鼓勵自力更生及紓緩跨代貧窮。不過,有意見認為職津應是兒童發展津貼,不論家庭是否有在職成員,兒童都可以獲得津貼。   每一個社會政策工具都有其特定功能和局限,經歷社會的轉變和發展,便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政策工具,透過不同工具的配合,以切合一個多元及複雜的社會結構。   我按上述三項政策的成立先後次序來講述其相互關係。   綜援計劃   自1971年公共援助即現稱綜援制度成立開始,已出現了低收入家庭的類別。在政策上,若家庭收入未足以為家庭提供基本的需要,便可申領綜援。簡單來說,若某一個四人家庭,根據綜援制度所定基本生活水平計算,需要每月$18,000,但家庭總收入只有$7,500,這個家庭便可以申領綜援1。在公援成立的初期,如上述例子,這個家庭所獲公援便是需要與收入的差別,即每月$10,500。由於在公援或是今天的綜援的個案中,低收入家庭的個案只佔少部分,公眾的認知十分之低,至今坊間更一直有一個很普遍的誤解,以為領取綜援便不能工作。今天當我們看上述公援金額的計算,便很容易想像到一個制度設計問題:缺乏工作或增加收入的動機。上述個案,如果收入是$3,000,公援金額便是$15,000,若收入是$9,000,公援金額便是$9,000,所以不論工作收入是$3,000、$7,500或是$9,000,加上公援的金額,總收入都是$18,000;即做多做少,甚至不做,總收入都是一樣,便自然缺乏工作動機了。   就着上述公援/綜援的問題,社會福利署逐步引入了一個稱之為豁免入息的安排,到2003年時,豁免入息適用於所有綜援受助人,上限是$2,500。於2021年2月開始,豁免入息上限調整至$4,000。具體來說,現時的計算安排是:收入的最初$1,200可以100%豁免計算,以後的$5,600,可以50%豁免計算。換言之,每名在職受助人可以保留額外的收入最多為$4,000($1,200 + $5,600 x 0.5 )。   上述例子中的四人家庭,基本生活需要水平為$18,000,收入為$7,500,收入的$4,000可保留,要扣除的收入便是$3,500,即綜緩金額為$14,500($18,000 - $3,500),而這個家庭的總收入便是$22,000($14,500 + $7,500)。   當然,根據上述的豁免入息的安排,工作動機還有不足,收入只要超過$6,800,再賺多一些都會被扣除。簡單看來,上述豁免入息的安排,只要增加可豁免金額,便可以增加工作鼓勵,但卻會產生有領取綜援和沒有領取綜援兩者之間的公平問題。上述的例子中,這個家庭的工作收入只是$7,500,但加上綜援後,總收入是$22,000。一個相類似需要的四人家庭,若收入是$19,000,由於收入超過需要水平($18,000),所以不符合領取綜援資格,以致後者的總收入還低於那個月入只有$7,500的家庭。假若我們再增加豁免金額,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便更明顯。   除了上述增加工作鼓勵的局限外,社會上仍然存在對綜援受助人的負面社會標籤,令不少低收入家庭不願申請,再加上市民一般不了解綜援制度,甚至上述的普遍誤會領取綜援便不能工作,導致很多符合資格的低收入家庭都沒有申領綜援。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即今天的職津)的部分設計,便是針對上述的問題。   法定最低工資   自從國際勞工組織通過1970年《確定最低工資公約》,香港的勞工組織便持續地爭取在香港成立法定最低工資制度。   在討論法定最低工資的同時,負入息稅(negative income tax)或低收入補貼的理念亦經常會被提出,即若入息達不到某一個水平,政府予以補貼。不過,在未有法定最低工資的情況下,負入息稅便會成為工資補貼,獲益者可能是僱主,而非僱員,最終變成向僱主的補貼。   《最低工資條例草案》最終於2010年7月獲立法會通過,而法定最低工資亦於2011年的5月開始實施。社會上便開始了低收入家庭補貼的討論。背後的理由,便是法定最低工資雖然設定工資下限,以防止工資過低,但其政策目標並不是保障家庭有基本的收入。舉例來說,若一個四人家庭,只有一人工作且賺取法定最低工資,每月工作200小時,以目前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為每小時$37.5計算,每月收入只有$7,500,要養活一家四口便十分困難。   在國際間就負入息稅的討論及實施,都離不開是如何作出入息補貼的同時,增加工作的鼓勵。例子如美國的Earned Income Tax Credit,英國的Working Tax Credit,及新加坡的Workfare Income Supplement,可說是異曲同工。香港的綜援制度及其豁免入息計算方法,雖有類似作用,但如上述的局限,便需要一個新的政策工具。   職津的出現   雖然我在8月29日的網誌已解釋了實施職津的始末,為令討論完整,在此作簡短複述。特區政府2012年底重新成立扶貧委員會2,其中一個重要的決定便是訂立官方貧窮線,以協助分析貧窮的現象,制訂扶貧政策,及檢視扶貧政策的成效。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正式公布2012年的貧窮線,及就貧窮人口作出分析。以2012年的數據,在計及恆常現金的政策介入後,貧窮線下有300,300個非綜援住戶,當中近半數(48%;即143,500戶,共493,200人)屬於在職住戶,其餘主要為非從事經濟活動住戶3。這個分析的引申意義便是:要扶貧便要協助這些低收入在職家庭4。特區政府因此在2016年5月實施低津計劃,在2018年4月將計劃調整成今天的職津,以及在2020年再大幅增加津貼額。如上述有關綜援的一個例子,四人家庭的收入為19,000元,雖然不符合領取綜援的資格,但只要符合工作時數及資產上限5,假設有兩名兒童,申領職津每月便最高可領取4,200元,總收入為23,200元。   小結   雖然法定最低工資保障了個別工人的基本收入,但若一家四口因只有一人工作而未能養活一家,綜援及職津制度便是兩個政策工具,在設計與功能互補下,為有需要家庭提供適當幫助。當然,這三個制度在未來仍需不斷優化,以應對社會的轉變,亦不能排除日後還需要新的政策工具。   1 當然還須符合綜援制度的資產審查等,細節可見社會福利署網頁。   2 特區政府於2005年首次成立扶貧委員會,但委員會在2007年中結束了其工作。   3 大部分是只有長者的一人或二人住戶。   4 及處理長者退休保障不足的問題。   5 職津的四人家庭資產上限為54.8萬元。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10月3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https://www.news.gov.hk/chi/2021/10/20211031/20211031_180903_218.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尖沙咀以外的共享空間 ,荔枝角 Finest Design Nest

近年九龍區 (尖沙咀/旺角/荔枝角) 的共享工作空間越開越多,每間的規模、設施、室內設計及價錢各有不同,Finest Design Nest 就是其中一間位於荔枝角,具有特色的共享工作空間。     共用空間   共用辦公桌   討論空間   觀景空間   休閒空間   互動交流空間   舒展空間   三人房   四人房   多功能會議室   互動會議室   物料展示區   其他設施及服務包括 : * 影印設備區 * 接待人員 * 鄰近模型工作室 * 單車存放 * 休閒空間 * 信箱及儲物箱 * 茶點及飲品 * 互動會議室 * 物料展示區 * 無線上網 FINEST DESIGN NEST 地址 : 香港九龍荔枝角醫局西街1035-1037號匯華工廠大廈4樓C室 聯絡電話 : (852) 2741 1113 電郵 : info@finestdesignnest.com 網址 : www.finestdesignnest.com   https://www.tradenet.hk/blogs/topic/finest-design-nest-02?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香港科技園公司與默克建立合作 推動香港生物科技創新及數碼醫療發展

(香港,2022年9月20日)—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今天宣布與專注研發的全球領先科學與科技公司默克(Merck)正式簽署共同培育計劃(Co-incubation)協議。默克致力推動創新,以改革醫療保健的未來,是次合作為其首個在香港的共同培育計劃,將加速專注於數碼醫療方案的生物醫學科技初創企業發展,並透過推動數碼醫療進一步為人類帶來貢獻。 隨著病人、醫療服務供應商及其他持份者日益對治療過程數碼化的需求增加,科技園公司和默克藥業將攜手為初創企業創造嶄新研發機遇,引領創新數碼方案,當中包括但不限於數碼療法、可穿戴式電子設備、人工智能(AI)藥物研發等,以應對未滿足的醫療需求。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科技園公司和默克均致力利用科學影響生命和健康,我們旨在匯聚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企業家及帶來突破的人才。是次合作計劃為孕育突破性理念提供理想環境,涵蓋從科研到產品推出市場並產生積極影響等不同階段,以達至香港成為世界級生物科技中心的願景。」 默克香港董事總經理余文慧表示:「香港的創新潛力無窮,而數碼醫療的創新趨勢正在重塑未來的醫療。身為一間科學與科技公司,默克相信好奇心能夠推動人類進步,並持續透過數據與數碼科技驅動創新。透過各項支持、導師計畫以及共同培育計畫,我們致力於培養與推廣最好的初創公司,以強化未來的數碼醫療解決方案。我們期待看到這個計畫能產出令人振奮的創意想法,進而造福有需要的病人,對於更廣泛的社群產生正面的影響。」 該為期三年的合作計劃將充份利用科技園公司的創科生態圈,以及默克龐大的投資者及策略夥伴網絡,以加速全球初創將數碼醫療產品商業化的進程。默克將提供深入的行業見解,並協助高潛力初創與默克創新中心的戰略夥伴及不同業務部門建立連繫,共同探索新興市場的發展機遇。 香港擁有蓬勃的生物科技生態圈,亦為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為是次共同培育計劃提供強大後盾。合作計劃將在科技園公司現有的生物醫藥科技培育計劃下運作,可為初創企業提供高達600萬港元的融資及其他投資機遇,更可連結科技園公司的生物醫藥群組及使用科學園的實驗室設備,將創新意念轉化成商業成果。計劃同時獲科技園公司的轉化研發所支持,這個橫跨生態圈的平台專注於加速將生物醫藥科研轉化成具影響力的創新成果,從而推動醫療保健的改革轉型。 是次合作亦顯示科技園公司和默克有機會在其他領域作進一步合作,例如智能

特定人士可用檢測登記碼免費檢測

政府提醒市民,下周二起,接受強制檢測人士和特定巿民只要使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內的檢測登記碼作登記或預先上網預約,便可繼續在社區檢測中心和檢測站免費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相關巿民在社區檢測中心和檢測站即場生成用戶專屬的檢測登記碼二維碼,也可免費進行檢測。   巿民只需輸入一次資料,登記碼便會自動儲存在安心出行內,日後每次檢測時打開程式,便可重複使用。社區檢測中心和檢測站工作人員會協助有需要的市民獲取檢測登記碼。   本月8日起仍可接受免費檢測的人士包括須接受強制檢測的市民、院舍、機場、凍房員工等特定群組合資格人士、公立醫院和院舍探訪者、60歲或以上長者、抵港人士,以及自願接受檢測的人士。   至於15歲或以下人士、65歲或以上長者和殘疾人士等獲豁免使用安心出行的巿民,他們即使未有預約或沒有使用檢測登記碼,仍可接受免費檢測。   市民可為沒有流動電話或流動裝置的幼童、長者等有需要人士透過安心出行獲取檢測登記碼。相關人士在檢測點出示載有該檢測登記碼的截圖或紙本紀錄,也能免費進行檢測。   政府指,使用檢測登記碼可取代工作人員人手輸入資料的登記程序,免卻巿民每次檢測時重新登記和等候輸入資料,既減省整個檢測程序所需時間,也能減少巿民與工作人員的接觸。   政府提醒市民,進行核酸檢測時仍須帶備身分證明文件,以及可在香港接收短信的流動電話,以便工作人員核對資料,確保檢測結果能傳送給受檢人士。安心出行只能儲存一個用戶專屬的檢測登記碼。 https://www.news.gov.hk/chi/2022/11/20221106/20221106_125123_984.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