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特首與山東省省長會面

推動經濟更均衡普惠發展

本港就業市場情況進一步改善。上周公布最新7至9月的失業率為4.5%,較上一期的4.7%低0.2個百分點,回落到一年半低位。今年來失業率已回落近三個百分點。不過,近月失業率回落速度放緩,某程度反映改善動力稍為減弱。而15至24歲的組群,雖然已從去年20.3%的水平回落,但目前仍高企在15%的水平,遠遠高於整體的平均數。上星期我到香港都會大學出席講座後,與學生們交流時,也感受到他們對香港前景、就業出路等切身問題的關注。   本港經濟持續發展,惟把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綜合來看,經濟結構不平衡的狀況一直持續。過去20年間,金融服務業佔本港生產總值比例由12.8%增加到逾21%,但其聘用本港僱員人數佔就業人口比例,則僅由5.3%增加到7.1%,從業員人數約27萬人。反觀貿易及物流業,同期佔本地生產總值比例由23.6%降至不足20%,聘用人數佔比即使由23.8%降至17.5%,但仍聘用了逾67萬人。至於旅遊業,在疫情前佔本地生產總值雖只有4.5%,卻僱用了6.6%的打工仔,從業員近26萬人。這樣的就業結構意味着,即使金融服務業發展暢旺,並帶動零售、餐飲、旅遊及運輸等行業的需求,但不同行業打工仔所能分享到的經濟成果,仍存在較顯著的不平衡問題。   另一邊廂,歐美量化寬鬆及游資過剩,導致全球資產格價持續上升,加上本港的土地供應長年不足,令住宅樓價嚴重脫離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也引致生活成本偏高,蠶食了打工仔辛勞賺取的工資的實際購買力。   可以說,經濟結構令增長成果的分配嚴重不均、收入差距及資產差距加劇、生活成本(支出)上升與勞動所得(收入)增長的差距顯著擴大,成為了香港社會發展的最主要矛盾,大大削弱了不少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甚至對社會的歸屬感。   我們期盼的未來生活會是怎樣的呢?小孩子會希望有更多活動遊樂的空間和家人的陪伴;年輕人可能是希望有多元廣闊的發展平台、成家立業;父母會希望為家人和下一代提供安居舒適的生活;長者會希望能安享晚年。香港應如何發展才能滿足市民不同的期望呢?   如果把香港比喻為一棵榕樹,它現在正朝着根深葉茂的方向生長中,需要大家一起發揮力量和貢獻。   泥裏的根深:穩定的環境是繁榮的基礎,「一國兩制」必須全面準確貫徹的實行,香港需要抓緊國家發展所帶來的機遇。「一國兩制」是中國共產黨14條基本治國方略之一,是推進祖國統一的特別安排,也是國家的制度優勢。香港的治理已納入了國家治理體系之中,我們需要更全面和充分地認識《憲法》和《基本法》的關係、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和部署,抓準香港的定位,從而更深入掌握香港在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角色,以及與灣區內兄弟城市之間的協作。我們要用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其實這也是香港向前發展所需。   氣根的繁衍:香港經濟發展有如一棵茁壯成長中的榕樹,強的產業要發展得更強,例如金融服務業,讓傳統支柱產業變成更強壯的主幹。創新科技等的新興產業就如新長的氣根,要夠多和夠健康,只要接着了地面的土壤,就如接通了內地的生產要素和市場需求,便能迅速茁壯成長,為榕樹提供更多的養分和支撐。憑藉香港自身的發展和槓桿內地,尤其大灣區市場的需求與機遇,加上政府的推動,香港的其他產業及行業,例如專業服務、物業、餐飲、零售、藝術文化以至演藝事業等,可望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這將為市民、特別是年輕人,營造更多就業的機會和發展事業的空間。特別是實施《香港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後,行政主導的體制運作重回正軌,進入新階段香港的各方面建設將以新速度開創新面貌。   樹大根深、茁壯繁衍,就如坊間有人說的樹大好遮蔭,葉茂好乘涼。但無論經濟發展多好,最重要是市民能更大程度的分享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和成果。無論經濟抑或社會發展,都應以市民為一切發展的核心。當中離不開兩大關鍵,一是營造經濟蓬勃發展的環境和推動產業多元發展,增加優質的就業機會和擴大收入的空間;二是透過大量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實現以置業為主導的目標,讓市民能有安居之所,並減低生活成本的負擔。朝着這兩大方向力拼,可逐步改善市民的生活,邁向真正的安居樂業。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0月2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https://www.news.gov.hk/chi/2021/10/20211024/20211024_105811_892.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尖沙咀以外的共享空間 ,荔枝角 Finest Design Nest

近年九龍區 (尖沙咀/旺角/荔枝角) 的共享工作空間越開越多,每間的規模、設施、室內設計及價錢各有不同,Finest Design Nest 就是其中一間位於荔枝角,具有特色的共享工作空間。     共用空間   共用辦公桌   討論空間   觀景空間   休閒空間   互動交流空間   舒展空間   三人房   四人房   多功能會議室   互動會議室   物料展示區   其他設施及服務包括 : * 影印設備區 * 接待人員 * 鄰近模型工作室 * 單車存放 * 休閒空間 * 信箱及儲物箱 * 茶點及飲品 * 互動會議室 * 物料展示區 * 無線上網 FINEST DESIGN NEST 地址 : 香港九龍荔枝角醫局西街1035-1037號匯華工廠大廈4樓C室 聯絡電話 : (852) 2741 1113 電郵 : info@finestdesignnest.com 網址 : www.finestdesignnest.com   https://www.tradenet.hk/blogs/topic/finest-design-nest-02?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香港科技園公司與默克建立合作 推動香港生物科技創新及數碼醫療發展

(香港,2022年9月20日)—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今天宣布與專注研發的全球領先科學與科技公司默克(Merck)正式簽署共同培育計劃(Co-incubation)協議。默克致力推動創新,以改革醫療保健的未來,是次合作為其首個在香港的共同培育計劃,將加速專注於數碼醫療方案的生物醫學科技初創企業發展,並透過推動數碼醫療進一步為人類帶來貢獻。 隨著病人、醫療服務供應商及其他持份者日益對治療過程數碼化的需求增加,科技園公司和默克藥業將攜手為初創企業創造嶄新研發機遇,引領創新數碼方案,當中包括但不限於數碼療法、可穿戴式電子設備、人工智能(AI)藥物研發等,以應對未滿足的醫療需求。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科技園公司和默克均致力利用科學影響生命和健康,我們旨在匯聚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企業家及帶來突破的人才。是次合作計劃為孕育突破性理念提供理想環境,涵蓋從科研到產品推出市場並產生積極影響等不同階段,以達至香港成為世界級生物科技中心的願景。」 默克香港董事總經理余文慧表示:「香港的創新潛力無窮,而數碼醫療的創新趨勢正在重塑未來的醫療。身為一間科學與科技公司,默克相信好奇心能夠推動人類進步,並持續透過數據與數碼科技驅動創新。透過各項支持、導師計畫以及共同培育計畫,我們致力於培養與推廣最好的初創公司,以強化未來的數碼醫療解決方案。我們期待看到這個計畫能產出令人振奮的創意想法,進而造福有需要的病人,對於更廣泛的社群產生正面的影響。」 該為期三年的合作計劃將充份利用科技園公司的創科生態圈,以及默克龐大的投資者及策略夥伴網絡,以加速全球初創將數碼醫療產品商業化的進程。默克將提供深入的行業見解,並協助高潛力初創與默克創新中心的戰略夥伴及不同業務部門建立連繫,共同探索新興市場的發展機遇。 香港擁有蓬勃的生物科技生態圈,亦為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為是次共同培育計劃提供強大後盾。合作計劃將在科技園公司現有的生物醫藥科技培育計劃下運作,可為初創企業提供高達600萬港元的融資及其他投資機遇,更可連結科技園公司的生物醫藥群組及使用科學園的實驗室設備,將創新意念轉化成商業成果。計劃同時獲科技園公司的轉化研發所支持,這個橫跨生態圈的平台專注於加速將生物醫藥科研轉化成具影響力的創新成果,從而推動醫療保健的改革轉型。 是次合作亦顯示科技園公司和默克有機會在其他領域作進一步合作,例如智能

特定人士可用檢測登記碼免費檢測

政府提醒市民,下周二起,接受強制檢測人士和特定巿民只要使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內的檢測登記碼作登記或預先上網預約,便可繼續在社區檢測中心和檢測站免費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相關巿民在社區檢測中心和檢測站即場生成用戶專屬的檢測登記碼二維碼,也可免費進行檢測。   巿民只需輸入一次資料,登記碼便會自動儲存在安心出行內,日後每次檢測時打開程式,便可重複使用。社區檢測中心和檢測站工作人員會協助有需要的市民獲取檢測登記碼。   本月8日起仍可接受免費檢測的人士包括須接受強制檢測的市民、院舍、機場、凍房員工等特定群組合資格人士、公立醫院和院舍探訪者、60歲或以上長者、抵港人士,以及自願接受檢測的人士。   至於15歲或以下人士、65歲或以上長者和殘疾人士等獲豁免使用安心出行的巿民,他們即使未有預約或沒有使用檢測登記碼,仍可接受免費檢測。   市民可為沒有流動電話或流動裝置的幼童、長者等有需要人士透過安心出行獲取檢測登記碼。相關人士在檢測點出示載有該檢測登記碼的截圖或紙本紀錄,也能免費進行檢測。   政府指,使用檢測登記碼可取代工作人員人手輸入資料的登記程序,免卻巿民每次檢測時重新登記和等候輸入資料,既減省整個檢測程序所需時間,也能減少巿民與工作人員的接觸。   政府提醒市民,進行核酸檢測時仍須帶備身分證明文件,以及可在香港接收短信的流動電話,以便工作人員核對資料,確保檢測結果能傳送給受檢人士。安心出行只能儲存一個用戶專屬的檢測登記碼。 https://www.news.gov.hk/chi/2022/11/20221106/20221106_125123_984.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