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我發表了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即將完結的財政年度赤字預計超過2,500億元,下年度赤字估計仍超過1,000億元,規模將僅次於2020至21年度,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二高的赤字紀錄,兩年間財政儲備從相等於23個月政府開支的水平,顯著下降至13個月,無可避免局限了可用在「派糖」的空間。 考慮到經濟經歷連續兩年衰退,失業率亦高企,我決定維持逆周期財政政策,透過維持較大的財政投入,提升支持經濟的力度,希望支援市民、惠及企業,讓整體經濟能最大程度的受惠,同時盡可能以多角度、多渠道方式紓緩就業市場的壓力。 就以電子消費券為例。在連續兩年過千億元赤字的壓力下,我仍決定推出電子消費券,規模達到360億元,目的是注入消費力在本地經濟體系內流轉,發揮乘數效應,最大程度地激活消費氣氛,同時廣泛地讓市民以至企業受惠。參考外地經驗,分期注入、限期使用的消費券,有助小商戶在計劃中受惠,除了可帶來更多生意,也加強了使用電子支付的誘因,讓他們能更大程度受惠於電子支付帶來的新商機。 誠然,電子消費券的設計及執行細節將關係到用戶體驗及計劃成效,例如分期的期數、每次發放的金額等詳情,目前僅屬初步構思。感謝大家在過去幾日的回饋,我們在擬定計劃的細節時將仔細考慮市民及商戶的意見,也會照顧沒有電子錢包和行動不便的市民在申請及使用消費券時的安排。 事實上,各種不同的具體安排各有其利弊,最終也需要作出取捨,希望大家諒解最終方案未必能滿足所有人的願望。例如有市民希望可將金額一筆過注入消費券以供使用,但同時有意見認為這是變相傾斜大商戶;也有市民希望消費券的使用期限可以更長,讓他們慢慢使用,但這可能削弱計劃刺激消費的效用。無論如何,我們在敲定細則時,會在儲值支付營運商可應付的技術範圍內,盡量兼顧用戶體驗及計劃成效。 其實,電子消費券計劃的設計務求達到資源能聚焦支持本地經濟,讓市民和企業受惠,同時也有助促進較多的就業機會。事實上,無論是消費券的間接拉動效益,以至在預算案中建議再撥款66億元開創約三萬個有時限職位的直接幫助,都有利於增加就業機會。 至於在疫情下失業而面對財政壓力的市民,如果需要貸款應急,現時在市場上選擇不多,即使有亦屬利息高產品,對借款人造成沉重的負擔。有見及此,預算案推出「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是為照顧這部分市民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多一個輔助性質的財務選項